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对外经贸作为连接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纽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跨越,“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推进,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我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
一、货物贸易跨越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创新,紧抓全球贸易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货物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国际市场不断拓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规模快速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进出口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货物贸易主要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根据计划要求进行,进出口始终在较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为11.3亿美元,1977年为148亿美元,28年间货物进出口累计1487亿美元,年均增长不足1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78年至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增长223倍,年均增速14.5%,高出同期全球货物贸易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进入新阶段。我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经贸合作,规范对外贸易秩序,推进贸易便利化,贸易规模不断取得新突破。2004年货物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和2011年分别突破2万亿美元和3万亿美元,2013年再突破4万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努力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货物贸易规模实现新发展。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超过4.6万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
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不断稳固。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局限于同少数国家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货物贸易额占全球的份额较低。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为0.8%,列第29位。随着货物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我国货物贸易占全球份额和位次逐步提升。2001年,我国货物贸易占全球的份额提升至4.0%,列第6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货物贸易规模增长明显加快,相继超越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3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4-2015年保持这一地位。2017-2018年,我国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1.8%,其中出口占12.8%,进口占10.8%。
(二)结构逐步优化,效益稳步提升。
商品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之后,随着工业体系逐步建立,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逐渐上升。总体看,改革开放前,我国货物贸易是以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制品。改革开放后,工业制品在商品出口中逐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至201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品所占比重由46.5%提升至94.6%。90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制品出口主力也由轻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机电产品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1990年至201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111亿美元增加到1.5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9.0%,高于同期出口总额增速4.9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7.9%提升至58.7%。1999年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为30.0%,较1999年提升17.3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有力地提升了货物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贸易方式创新发展。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货物贸易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签订政府间协定、进行记账结算的易货贸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等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1年的6.0%提升至1998年的53.4%,有力促进了这一阶段货物贸易的发展。一般贸易作为直接进出口的贸易方式,能更真实地体现我国外贸主体的实际获利、更直接地反映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一般贸易占比逐渐提升,2010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总额的比重超过5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一般贸易占比迅速提升。201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7万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7.8%,较2012年提升5.8个百分点。
(三)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市场布局更趋平衡。
遍布全球的多元化贸易格局逐步形成。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是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伙伴相对集中,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市场货物进出口占总额的比重较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不断开拓新市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持续较快增长,份额显著提升。2018年,我国贸易伙伴数量由1978年的40多个发展到230多个;对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之外的贸易伙伴进出口占比达57.7%。2001年到2018年,我国对东盟货物进出口占总额的比重由8.2%提高到12.7%,东盟已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关系日趋紧密。2013年到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超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0%,高于同期货物贸易整体增速,占总额的比重为27.4%。
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发展服务贸易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发展,规模快速增长,新兴服务蓬勃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服务贸易正日益成为对外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引擎。
(一)规模快速攀升,居世界位次显著提高。
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少量的对外援建和入境旅游等服务贸易。改革开放以来,服务贸易发展进入快车道。1982年到2018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从46.9亿美元提高到7919亿美元,年均增长15.3%。其中,服务出口从26.7亿美元提高到2668亿美元,年均增长13.6%;服务进口从20.2亿美元提高到5250亿美元,年均增长16.7%。附属机构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我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规模12.6万亿元,是当年服务进出口总额的2.7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积极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明显提高。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占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较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际位次显著提升。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我国服务进出口居世界位次由198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2位,并连续五年保持这一地位。1982年到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0.6%上升至6.9%,其中出口占比由0.7%上升至4.6%,进口占比由0.4%上升至9.4%。
(二)各领域稳步增长,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传统服务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旅行、运输、建筑等三大传统服务快速发展。1982年到2018年,旅行服务进出口从9.1亿美元增至3163亿美元,年均增长17.7%;运输服务进出口从24.2亿美元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12.2%;建筑服务进出口从0.8亿美元增至352亿美元,年均增长18.6%。旅行等传统服务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
新兴服务亮点纷呈。随着我国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服务领域开放的持续深入,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等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加速发展,成为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1982年到2018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从10.1亿美元增长到25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6%,高出服务进出口总额增速1.3个百分点,占总额的比重由21.6%提升至32.4%。
三、利用外资稳步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来源为前苏联等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持续扩大,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投资环境,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努力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截至2018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60725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492亿美元。
(一)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立以利用外资和建立涉外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对外开放方针,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引进和利用外资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983-199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由22.6亿美元增长至116亿美元,主要以对外借款为主,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9.2亿美元增长至43.7亿美元。1992年起,我国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764家,超过改革开放初期13年的总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开始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实践进入快速发展轨道。1992-199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10亿美元增长至45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32.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1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83亿美元,规模为1983年的151倍,年均增长15.4%。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连续27年成为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
(二)利用外资结构更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投资来源地更加多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从投资来源地来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地区,90年代扩展到亚洲国家,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投资来源地已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1]主要来源于亚洲、欧盟、北美及部分自由港地区,其中实际投入外资金额排名前三位的中国香港、新加坡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占比分别为66.6%、3.9%和3.5%。
从投资领域来看,我国利用外资质量逐步提升,从最初的制造业逐步扩展到信息、金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目前第三产业已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我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696家,占比为88.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19亿美元,占比为68.1%。
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利用外资从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逐步向沿边、沿江重要城市以及内陆地区推进。2018年,东部地区仍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54亿美元,占比为85.5%;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基本持平,占比均进一步提升,增速分别为17.9%和20.4%,分别高出总体增速14.9和17.4个百分点。
(三)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营商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建设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简政放权持续深化,外资市场准入大幅放宽,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作为我国第一部外商投资领域统一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已于2019年3月通过审议,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这体现了我国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决心,有利于推动我国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排名由2013年的96位跃升至2018年的46位,其中2018年位列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全球前十,首次进入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
四、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更加多元
对外投资合作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重要方式。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双边务实合作深入推进,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紧抓市场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对外直接投资[2]流量累计超过86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超过9300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9万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2.3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万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951万人。
(一)对外投资取得积极成效,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攀升。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是带有国际援助性质的经济交流,没有资本的双向流动。改革开放后,我国明确了“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改革措施,但对外投资规模较小,主要是少数企业在国外设立代表处或开办企业。1982-2001年,我国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347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仅17.3亿美元[3]。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阶段,对外投资步伐加快,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231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首次接近平衡。2002-2018年,我国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750亿美元,为1982-2001年年均投资额的43.3倍,其中2003-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连续14年保持增长。2017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1583亿美元,规模为2002年的58.6倍,年均增长31.2%。201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较上年增长4.2%[4]。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由2002年的全球第25位跃升至2018年的第3位,流量由第26位跃升至第2位,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对外投资领域逐步拓宽。201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占对外直接投资[5]的比重分别为37.0%、15.6%、8.8%和7.7%;流向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842亿美元,占比为69.9%。
对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较为活跃,同时实物投资、股权置换、联合投资、特许经营、投建营一体化等对外投资方式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我国共实施完成并购项目405起,实际交易总额703亿美元,其中境内出资274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8%。
对外投资伙伴区域广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3年的139个扩展到2018年的190个。2018年,我国对中国香港、开曼群岛、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上十亿美元,流向中国香港、东盟、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的投资占比达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对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直接投资占比分别为70.9%、11.3%、7.7%、5.0%、2.6%和2.5%。
(二)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迈出新步伐。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始于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形式是对外经济援助,改革开放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领域与劳务合作市场开启了大门。40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逐步扩展,2018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遍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促进东道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90亿美元,规模为1982年的896倍,年均增长20.8%;新签合同额2418亿美元,其中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47个,占总额的84.0%。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一般建筑和电力工程建设等领域,有效改善了东道国基础设施条件。
对外劳务合作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服务行业之一,近年来,业务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我国共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9.2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7万人,当年劳务人员实际收入376亿元。
五、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推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经贸关系,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多双边关系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自2013年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贸易投资方式不断创新,贸易畅通取得积极进展,为各参与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占比达27.4%;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60.8亿美元,增长11.9%;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56亿美元,增长8.9%,占比为13.0%;在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3亿美元,增长4.4%,占比为52.8%。
自贸区网络加快建设。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商签自贸协定是各国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2018年10月份,全球实际生效的自贸协定或优惠贸易协定有284个,正在谈判过程中的有385个。推动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内容。我国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建设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加速发展,布局逐步完善。截至2019年5月,我国已与25个经济体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未来也将继续积极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经贸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取得历史性成就,经贸规模不断扩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开放举措不断突破,经贸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正在朝着经贸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牢记使命,迈上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