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彩资料免费提供
当前位置:中国新奥彩资料免费提供 > 港航动态 > 疫情下,新兴产业释放新动能

疫情下,新兴产业释放新动能

来源: 中国水运报 发布时间:2020-03-23 6:00:00 AM 分享至:

新冠肺炎疫情来得猝不及防,给中国甚至全球经济按下了“暂停”键,许多传统行业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电商、生鲜电商等平台进一步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远程医疗、无人配送、智能制造等数字化新兴产业在防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危机中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甚至促进了国家层面“新基建”的提速。疫情之后,这些新兴产业能否激流勇进,再占鳌头?传统行业能否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完成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带来新机遇

“我们现在虽然复工了,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3月10日,深圳市青虹激光科技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彦君在“‘智造’助力复工复产线上座谈会”上直言不讳。

在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秘书处发起召开的这场线上座谈会上,电子信息行业相关企业和机器人企业代表隔着屏幕共同探讨在复工复产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以及智能制造如何在当前复工复产环境下发挥作用,并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赵彦君列出了几大难题:“一是复工率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状态。我们公司武汉员工比较多,现在还没有返工期限;二是经营成本上升比较严重,整个供应链涨价的幅度不小;三是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对企业方面的补助政策比如降房租等,但是我们租用的厂房非国家所有,这对我们并没有实质性帮助……”

赵彦君谈到的困难也是不少同行共同的处境。深圳市注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月10日就复产了,但是目前很多工人都不能来上班。“我们研发了机器人,在尽量减少人手使用。”该公司市场经理郑竹子说。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企业数字化转型经理钱士明也表示,复工后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人员返工周期长。“人员返工已达到80%以上了,但是工厂的产能还只恢复了百分之五六十。”

“缺人”给企业复工复产带来的挑战不可忽视。疫情之下,业内人士认为企业智能转型的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智能制造相比传统的制造业,特点就是弹性更足,在危机中反应更加迅速。”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认为,从近期复工复产情况看,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用工不是很密集的企业复工更为迅速,受冲击也将较小。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实例。在钢铁行业中,兴澄特钢是较早一批积极引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企业。“从炼钢到轧钢,我们的主生产线全部通过信息系统管理,自动化程度很高,在部分环境恶劣、高温的操作现场,由机器人代替人工,现场不需要大量人员聚集,所以疫情对我们的复工基本没有产生影响。整个主生产线几乎没有停工。”兴澄特钢计算机中心主任戚建国说。

戚建国认为,除了能减少人员聚集这一优势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线还可以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对传统行业来说,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生产设备是一个大趋势。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发展,未来远程操控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疫情防控下,会让更多企业看到智能化生产的重要性。过去有的企业可能觉得过得还不错,但疫情来了,同一个行业中智能化程度低的更容易受到刺激,促使他们转型,这也是一种机遇。”周城雄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此次疫情冲击会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数字化技术有更深、更广的需求。企业和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进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还会带动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中国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

周城雄认为,从国际角度看,现在疫情在全球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国内疫情防控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下,如果能抓住机遇,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处“发展避险地”,则可能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中国的智能制造企业也可以获得与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企业更多的合作,承接其技术、人才等。

“宅经济”掀起线上消费潮

过去,一提到日常消费品的购买,人们联想最多的是线下场景——连锁商超收银台前的排队长龙,便民社区超市里顾客的熙熙攘攘,甚至是路边市场讨价还价的市井喧嚣。

然而,这场疫情让全国人民过起了囿于家中的“宅生活”,消费习惯也在过去两个月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在线上零售平台购买消费品已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并凭借出色的产品、便捷的服务和安心的保障赢得他们的信赖。很多人都惊讶地发现,随着宅家生活的延续,以前每天必去一趟超市的父母,用起网上购物APP来比自己还顺手。

据国家统计局首次在疫情后发布的月度经济数据显示,在全盘下滑的消费数据中,唯一的增长正来自电商:2020年1至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增长3.0%。

3月19日,尼尔森发布《战“疫”人白皮书》,通过调研疫情下的消费者,全面解读“宅”经济并洞察消费新趋势。据尼尔森调查问卷显示,稳定充足的物资保障为战“疫”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高效迅速的线上购物保障了居民的正常消费生活。疫情期间日用品及生鲜品需求强劲,近七成的受访者每周购买日用品及生鲜品超两次,同时,超八成的受访者在线上购买过日用品及生鲜品。居家生活进一步培养了消费者的网购习惯,89%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线上购买日用品及生鲜品的意愿将会增加。

疫情期间,消费者对在线工作、学习等内容的关注及讨论也明显提升,“云”办公和在线教育需求激增;与此同时,无接触配送、远程医疗、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服务深入人心,为未来生活场景提供更多可能。“宅”经济的兴起也带给大家诸多思考。深化线上渠道,进一步完善O2O服务,加速多渠道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异军突起的生鲜网购、云办公、在线教育等在未来可能将加速升级,在稳定原有客户池的基础上加大获客力度。

“疫情大幅抑制了人们在线下的接触,极大激发了线上市场,‘宅经济’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步伐的缩影。当下,生存空间已经变成二维,除了线下的维度,还有一个线上的维度,也就是由网络化、数字化带来的新的市场空间,线上和线下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疫情对线上市场的激发,会快速培育大量消费新模式的消费群体,从而加快新兴产业的成熟速度。”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说。

无人配送抢占新“风口”

无人配送车、配送无人机、配送机器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问题的无人配送公司先后加入战“疫”。

“疫情期间的无人配送,为今后的无人配送技术、模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同时物流、外卖行业的持续增长为无人配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无人配送或将迎来快速发展。”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近日组织召开的“无人配送”线上主题座谈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表示。

疫情期间,看到一些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消息,很多人在揪心之余冒出这样一个想法:要是有机器人替代他们的一部分工作就好了!

事实上,这个想法已经在多个医院实现。疫情对于物流配送提出的无接触、高频率、实时监控等要求,加速了无人配送的落地。

坎德拉(深圳)科技创新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王雪松在本次座谈会上介绍,他们的多款医疗机器人已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等多家医院投入运行,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疫情防控工作。

在浙江嘉兴市新冠病毒集中隔离留观点,穿山甲公司的首批送餐机器人“Amy”上岗了 。每到送餐时间,先由穿戴防护服、佩戴口罩的工作人员负责将餐食依次放置在机器人的托盘上,并在其触摸屏上选择对应的房间号,然后“Amy”就会带着饭菜送到相应房间。

京东物流则在疫情期间提供了楼宇内的物流配送、最后5公里的末端物流配送等解决方案。京东物流自动驾驶算法科学家朱伟铖介绍,疫情背景下,由于缺人手,很多快递小哥的工作时间普遍变长了。“他们的劳动强度太大了,无人配送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在此次疫情中无人配送这项科技充分展示了它在另一方面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接触,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正如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联合130家机构和企业就疫情防控期间做好科技支持服务工作共同发起的倡议中所言:这场全民战“疫”中,没有旁观者,与人类从“陌生”走向“共生”的机器人,正在和人类一道,用科技的力量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仍是目前机器人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猎豹移动公共事务部总监李天涯认为,需要国家开展采购补贴、项目补贴等形式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单纯依靠企业自筹,会影响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参与防疫的机器人以企业捐赠为主,并未出现清晰的盈利模式。而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与零部件还依赖进口,中国在高精尖产品上与德日企业整体差距仍然明显,这就导致其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加速核心技术国产化是当务之急。

无人配送涉及技术开发、产品应用、客户需求、应用成本、政策补贴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多方力量协同。

疫情期间小露身手的无人配送,是否会在疫情结束后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我国首部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的主编石胜君认为,疫情过后,更多行业也将加速推向“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

统计显示,中国快递数量增长迅速,现在每年的增速大约为25%。这势必需要更大的配送能力,无人配送的发展空间无疑颇具想象力。

“线上消费的发展带动线下配送需求激增,物流配送正在出现人员的缺口,线上消费以及线下配送可能存在一定的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无人配送来解决。”长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睿认为,无人配送的刚需时代正在到来。

从疫情下的“试验场”走向大规模使用的广阔场景,对于无人配送的未来,人们展开怎样丰富的想象都不为过。而对这个创新产业而言,“风口”的真正到来,不仅有赖于进一步的技术研发提供硬核支撑,也亟待法规建设、标准制定护航。

互联网医疗快步走来

据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在线问诊类APP日活最高达到671.2万人,与2019年相比,涨长了约160万人,涨幅高达30%。云上问诊、远程阅片等技术让医疗资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为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赋能,缓解了线下医疗资源供给压力,亦助推了国家层面两次发文力促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根据公开资料,疫情下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

平安好医生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线上问诊增长最快的10个省市,依次为湖北省、上海市、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安徽省、四川省。其中,40%的人关心如何预防新冠病毒感染;25%的人咨询,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是否意味着已经感染新冠病毒;10%的人询问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

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抓住机会,其优异的表现成为了互联网医疗政策加速落地的催化剂。近期多地持续出台政策,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支付,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打通最关键的支付环节。

“在线问诊切正适应了当下的需求。互联网医疗不仅减轻医院压力,舒缓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难题,而且可以减少医患之间的接触,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说。

除此以外,有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医疗非常适应流动性,让医疗服务行为脱离单位可以独立进行。以往,老百姓看病主要看医院,医生脱离医院后没有业务,互联网让医生去单位化,还可以树立个人品牌,也非常利好医生自由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坦言:“互联网医疗,也极大强化了个人声誉机制,干得好会迅速声名远扬,丢人现眼则传播的更快。”

业内人士表示,针对患者、医生、医院这一三角关系产生的痛点,优化就诊流程;在数据支持上,互联网医疗能积累并利用海量的医疗数据;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医生可以利用闲置时间进行线上诊疗;在空间上,医生可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治疗等。

据天眼查相关信息,我国目前共有超过1000家从事在线医疗相关业务的企业,这些企业共拥有专利超过1.3万个。据了解,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的盈利模式有三:一是对平台上的用户收取咨询费用,二是通过广告位赚取广告费,三是销售上游企业产品赚取分成费。

互联网医疗线上线下相融合潜力巨大,线上线下一体化是医药健康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以1药网为例, 1药网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虚拟药房网络,2019年公司的药房服务网络持续扩展至23.5万家,占到全国药房总数的半壁江山。

一位互联网医疗投资人表示:“对于纯线上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很难获得高客单价和盈利。因为在医疗行业,以往的盈利大头还是在药和治上,诊费占比很少。这就需要企业跟线下医院形成协作。而线下医疗行业不可避免有重资产,回报慢的特点。目前,在互联网医疗赛道,类似阿里的通过医药零售赛道进行切入的盈利模式也停留在探索阶段。”

未来,数字健康服务的关键在于“通”,只有在线上把医疗、检查检验、药品、医保和数字化五个要素打通,打造更多线上线下结合、医药保健养贯通的一站式服务,才能满足人们的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健康需求。

毋庸讳言,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医疗眼下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需要不断的试错纠错,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也需要更多的宽容和耐心。

本文关键词:新兴产业 标签:新兴产业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新奥彩资料免费提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新奥彩资料免费提供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头条